東吳大學教師授課計劃表

檔案產生時間:2013/9/16 上午 06:24:11
本表如有異動,於4小時內自動更新
一、課程基本資料 Course Information
科目名稱 Course Title:
(中文)中國社會生死關懷與文化
(英文)THE LIFE-AND-DEATH CONCERN OF CHINESE SOCIETY
開課學期 Semester:102學年度第1學期
開課班級 Class:溪通識一
授課教師 Instructor:許蓓苓
科目代碼 Course Code:BDC680B1 單全學期 Semester/Year:單 分組組別 Section:
人數限制 Class Size:70 必選修別 Required/Elective:必 學分數 Credit(s):2
星期節次 Day/Session: 五12  前次異動時間 Time Last Edited:102年07月15日15時59分
二、指定教科書及參考資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請修課同學遵守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
●指定教科書 Required Texts
依據每一單元的專題討論,開列指定教材與閱讀書目。
●參考書資料暨網路資源 Reference Books and Online Resources
1.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2010)
2. 林綺雲、張菀珍等著:《臨終與生死關懷》(台北:華都文化,2010)
3. 鄭曉江:《生死智慧-中國人對人生觀及死亡觀的看法》(台北:漢欣文化,1997)
4. 賴明德、陳弘治、劉本棟註釋:《新註新譯四書讀本》(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
5.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4)
6.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
7. 黃錦鋐:《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1)
8.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 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1997)
9. 王德育:《上古中國之生死觀與藝術》(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10.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其他參考書目依據課程單元之需求,另外增補。
三、教學目標 Objectives
關於生老病死的議題是一堂人生的必修課,而「中國社會生死關懷與文化」通識課程的設立,也正是為所有來自不同科系與背景的同學所規劃的生命教育。在DR. Haim G. Ginott的書裡,有這樣一段文字:「親愛的老師們,我是集中營的倖存者。我的眼睛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瓦斯房由「有學識」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受過教育」的醫生毒死;嬰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孩被「高學歷畢業生」射殺且焚毀。因此,我懷疑教育。我的要求是,希望你們幫助學生做個有人性的人。千萬不要讓你們的辛勞,栽培出學識的怪物,有技術的瘋子或是受過教育的納粹。閱讀、寫作、算術等學科只有在用來把孩子教得更有人性時,才算是重要。」(Haim G. Ginott,2001:266)因此這門課程最終的意義,並非教授「死亡」為何,而是對於「生命」的價值,有更深層的省思,尊重與關懷所有「生命」的存在,面對死亡具有的必然性與不可逆性,提昇自我正確面對生命所有必經的歷程,同時在面臨愛別離苦,也能適當的調攝情緒,因此,探討死亡並非禁忌與消極,它迫使我們意識生命的有限,進而追尋生命的意義。本課程希望透過課堂講授、各類文本的閱讀、觀看與討論,引導學生:
一、認識生命教育的意義、目的與內涵。
二、學習中國傳統智慧的生命哲思。
三、學習正向處理死亡、瀕死與喪慟的相關情緒。
四、探討中國思想、文學與藝術領域中的生死意涵。
五、探討喪葬文化與民俗的內涵。
六、認識在地的生死文化。
七、分享生命故事,培養關懷他人的人文素養。
 
四、課程內容 Course Description
整體敘述 Overall Description
課程的設計將於每一次的專題討論中,援引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影像敘事、圖像、繪本等,作為配合主題論述的文本,由教師自製教材輔以投影片的方式講述;課堂重視學生的互動,除了指定閱讀書目的心得分享,並藉由相關議題與事件的討論、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思考與表達。
第一單元
一、課前說明:
課程規劃、方向、進度,開列課程指定閱讀書目。
二、說明平時、期中作業方式與成績評量之標準,以利同學準備。
三、認識學習夥伴。
四、「生死學」的介紹,以及相關名詞的解釋。
五、生命教育的意義。
第二單元、看見我們所擁有的:
一、《水蜜桃阿媽》的紀錄片、繪本欣賞。
二、生命故事的分享。
第三單元、中國出土文物與藝術中的生死觀:死後世界的想像
第四單元、儒家的生死觀:
一、《論語》中自殺、安樂死、臨終關懷的相關議題。
二、「以禮節情」的喪葬儀節。
第五單元、先秦道家療癒思想與生命智慧
第六單元、中國志怪小說的生死觀照:
果報思想、鬼神信仰的討論。
第七單元、新聞事件的議題討論:
自殺、墮胎、安樂死、器官捐贈。
第八單元、活動設計:預立遺囑
期中評量
第九單元、現代文學的疾病議題:
一、疾病的隱喻與汙名。
二、罕見疾病的關懷。
三、《晚安,憂鬱:我在藍色風暴中》心得討論。
第十單元、凝視失親的悲慟與哀傷:
紀錄片《醫生》的觀看、解說,觀後心得分享。
第十一單元、活動設計:書信寫作
第十二單元、關於死亡的語言禁忌與民俗心理
第十三單元、台灣民俗信仰的生死關懷:
城隍信仰,「鬼月」文化,「冥婚」的文化意涵。
第十四單元、台灣民間傳統喪葬禮俗:
《父後七日》影片與文本的延伸閱讀。
第十五單元、墓誌銘:
一、古今中外墓誌銘的介紹與討論。
二、自為墓誌銘。(墓誌銘寫作與課堂分享)。
第十六單元、臨終關懷的議題討論:
真相告知、生命尊嚴、安寧療護、宗教需求。
期末考試
(一學期課程,將視實際上課情況調整授課內容與次序)
分週敘述 Weekly Schedule
五、考評及成績核算方式 Grading
配分項目 Items 次數 Times 配分比率 Percentage 配分標準說明 Grading Description
平時成績 50%(包括課堂作業、課外閱讀、學習態度、課堂討論、出缺席狀況等)
期中考120% 
學期考130% 
配分比率加總 100%  
六、授課教師課業輔導時間和聯絡方式 Office Hours And Contact Info
●課業輔導時間 Office Hour
課堂與課間休息時間。
●聯絡方式 Contact Info
研究室地點 Office: EMAIL:mozart_k216@scu.edu.tw
聯絡電話 Tel: 其他 Others:
七、教學助理聯絡方式 TA’s Contact Info
教學助理姓名 Name 連絡電話 Tel EMAIL 其他 Others
八、建議先修課程 Suggested Prerequisite Course
九、課程其他要求 Other Requirements
一、上課時間須保持安靜,勿影響他人聽講。
二、考試須遵守學校規定,違者依校規處置。
三、其他。依照課堂說明。
十、學校教材上網及教師個人網址 University’s Web Portal And Teacher's Website
學校教材上網網址 University’s Teaching Material Portal:http://elearn.scu.edu.tw(於99.09.啟用)
教師個人網址 Teacher's Website:
其他 Others:
十一、計畫表公布後異動說明 Changes Made After Posting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