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基本資料 Course Information | ||||||||||||||||||||||||||||||||||||||||
科目名稱 Course Title: (中文)歌流傳與台灣社會 (英文)SONG-SPREADING AND TAIWAN SOCIETY |
開課學期 Semester:114學年度第1學期 開課班級 Class:社二A (合開:社二B) |
|||||||||||||||||||||||||||||||||||||||
授課教師 Instructor:石計生 SHIH, C.S.STONE | ||||||||||||||||||||||||||||||||||||||||
科目代碼 Course Code:BSO29001 | 單全學期 Semester/Year:單 | 分組組別 Section: | ||||||||||||||||||||||||||||||||||||||
人數限制 Class Size:60 | 必選修別 Required/Elective:選 | 學分數 Credit(s):3 | ||||||||||||||||||||||||||||||||||||||
星期節次 Day/Session: 一789 | 前次異動時間 Time Last Edited:114年05月26日17時35分 | |||||||||||||||||||||||||||||||||||||||
※ 因授課需求教室如安排於語練教室需加收語言實習費 | ||||||||||||||||||||||||||||||||||||||||
課程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關聯性 Course match with UN 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
>SDG4 優質教育 Quality Education >SDG10 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 Reduced Inequalities >SDG16 和平、正義與健全的司法 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 >SDG17 促進目標實現之全球夥伴關係 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 ||||||||||||||||||||||||||||||||||||||||
課程與社會力關聯性 Course match with Employment Soft Skills | ||||||||||||||||||||||||||||||||||||||||
>溝通表達 Communication Expression >持續學習 Continuous Learning >人際互動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團隊合作 Teamwork >問題解決 Problem Solved >創新 Innovation | ||||||||||||||||||||||||||||||||||||||||
社會學系基本能力指標 Basic Ability Index | ||||||||||||||||||||||||||||||||||||||||
|
||||||||||||||||||||||||||||||||||||||||
二、指定教科書及參考資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請修課同學遵守智慧財產權,不得非法影印) |
||||||||||||||||||||||||||||||||||||||||
●指定教科書 Required Texts 1.石計生,《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台灣歌謠年代》,台北:唐山出版社,2014。 2.石計生,《歌流傳社會學:洄流迴路與台灣流行歌》,台北:唐山出版社,2022。 3.石計生,2009.11,社會環境中的感覺建構—「寶島歌后」紀露霞歌謠演唱史與台灣民歌之研究,《社會理論學報》(CSSCI),第十二卷,第二期,p. 433-477,2009年秋季號,北京大學:《社會理論學報》編輯部。 4.石計生,2011.12,台灣歌謠作為一種「時代盛行曲」:音樂臺北的上海及諸混血魅影(1930-1960〉,《台灣社會學刊》,47期(TSSCI)。 5.石計生,2012.09,大稻埕異托邦:城市文化史裡的「福科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8期(TSSCI)。 6.石計生,2013.06,「疑難」少數與「地下迴路」邊緣:關於1930-60年代臺灣歌謠論述裡的意識型態,《台灣文學研究》,第四期,頁39-51。 7.石計生,2014.12,從德勒茲理論探究臺灣禁歌時代:歌仔本“根莖”生成變化(1945–1990),《社會理論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頁387-424,北京大學:《社會理論學報》編輯部。 8.石計生,從蔡培火到陳君玉:日治時期臺灣歌謠的發展與戰後影響初探,台灣文化協會創立95周年暨蔣渭水先生逝世85周年紀念研討會。會議地點:中山堂光復廳,臺北市政府主辦、臺灣研究基金會合辦,2016年10月17日。 ●參考書資料暨網路資源 Reference Books and Online Resources 1.石計生,2017.5,流行歌社會學:年鑒學派重估與東亞「洄流迴路」論,《社會理論學報》第二十卷,第二期。 2.石計生,2018,兩岸歌流傳:千高原「洄流迴路」與台灣流行歌。《社會理論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一期。 3.石計生,2017.4,歌謠、歌仔本與雜誌流傳:中野忠晴、「日歌謠學院」對戰後初期台日的跨文化影響,《戰後台 灣的日本記憶》,臺北:允晨文化。 4.石計生,2019.10,漂泊之聲:文夏台灣歌謠的流行性,藝術觀點,第79期,頁16-23,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推廣處。 5.Andrew F. Jones, 2001, Yellow Music,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中譯本:安德魯•瓊斯(Andrew F. Jones)著,宋偉航譯,2004,《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6.陳培豐,2020,《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台北:衛城出版社。 7.何東洪等,2015,《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台北:遠足文化。 8.黃文車,《易地並聲:新加坡閩南語歌謠與廈語影音的在地發展(1900-2015)》,高雄:春暉出版,2017: 27。 9.徐蘭君,2015,〈唱自己的歌:聲音的跨界旅行和文化的青春互動—淺談新謠與臺灣現代民歌運動之間的關係〉。《東華漢學》(21): 201-230。 10.林太崴,2009,〈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的商業操作—以古倫美亞及勝利唱片公司為例〉。《台灣音樂研究》(8): 83-104 11.林靜怡,2010,《歌曲創作的美麗與哀愁—國治時期查禁歌曲法律管制體系之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2.陳堅銘,2011,《熟悉的異國之聲—「日本流行歌」在臺灣的傳唱(1928-1945)》。台北: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 13.葉龍彥,2001,《臺灣唱片思想起 1895-1999》。台北:博揚文化。 14.Andy Bennett, 2001,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Buckingham : Open University Press. (中譯本: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出版社。) 15.特奧多爾·W.阿多諾著,2018,音樂社會學導論,中央編譯社出版。 16.石計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D4,中華民國104年7月30日。 | ||||||||||||||||||||||||||||||||||||||||
三、教學目標 Objectives | ||||||||||||||||||||||||||||||||||||||||
本課程是基於授課老師十多年來對1930-1970年代台灣流行歌的深入研究所開授的課程。基於累積12次國科會研究計畫的支持,從聆聽歌曲、反思問題、收集資料與訪談的田野經驗,進而與東西方理論對話,建構出「洄流迴路」的歌流傳社會學論點。這跨越世紀的聲音對台灣社會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只限於歌曲本身所帶有的表面意義,更重要的是,其與社會互動後所留下的集體記憶與社會價值。歷史作為一面照射現代的鏡子,它所顯現出的或許不僅是經驗者或詮釋者本身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正試圖透過此一媒介,反映社會現實,或反過來被政治所形塑,這是一個「與時俱變」的流動過程。 本課程將帶領同學回顧1930-197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文化的脈絡與發展,以早期研究文本(如黑膠唱片、歌仔本、CD、宣傳品等)與授課老師發表於國內外的文章為教材,帶領學生了解如何從常民文化的社會結構中,提出理論性概念進行反思與提問,如何從「聽自己的歌」延伸出不同軸線,再進一步發展為全面性的對於台灣社會文化的認識。希冀修課同學能透過本課程的設計,開啟對台灣社會研究的興趣。台灣文化研究的精采之處,就在於它富有豐富的『手邊知識庫』,隨時可以增添各種方法,它是紮根在土地上的研究,和土地緊密結合,讓研究『接地氣』(Earthing),一旦接上地氣之後,台灣研究的力量才會強大,才會更加豐富。 |
||||||||||||||||||||||||||||||||||||||||
This course will lead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images and sounds that span the century,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issues they present on Taiwan, and the legacy of their interaction with society through music and movie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who take the course can develop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beyond the past, and use the theoretical viewpoints they have learned to open up their interest in Taiwanese social studies. | ||||||||||||||||||||||||||||||||||||||||
四、課程內容 Course Description | ||||||||||||||||||||||||||||||||||||||||
●整體敘述 Overall Description 著名音樂社會學家Adorno指出:「音樂,從知識史上而言,是一種精神現象,從來不可能與社會分離的精神現象。」為此,本課程將從寶島歌后紀露霞個案研究為起點,追溯1950-1980年代充滿「混血」、「準全球化」歌曲的台灣歌謠音樂風格與禁說方言政策下崛起的大中華校園民歌紀元間的轉換,再將觸角延伸至1930年代與戰後初期的日本與中國的上海,探討台灣殖民/後殖民歷史裡跨越國界之城市音樂空間、國家認同與社會價值;及「二二八事件」後的1960-70年代,政府如何以「歌星證」、「審查歌曲」等禁方言政策設立門檻,欲讓台灣歌謠、台語電影邊緣化的結果,反而讓其以「地下迴路」的方式創造出持續流傳的「逃逸線」(line of flight)。此外,從台灣開展出來的校園民歌,又是如何以奇蹟般的姿態流傳至南洋、中國等地且傳唱至今。最後,將過往累積的田野資料,綜合過去的理論性概念、自然界洋流特性、年鑑學派長時段視域觀點,發展出結合流行歌洋流空間與陸上地緣政治權力作用的一種多元層次的「洄流迴路」的歌流傳社會學。 課程中亦將帶領同學從聆聽「自己的歌」展開與台灣當代流行音樂文化的對話,進一步比較不同時代下的台灣流行音樂所展現的面貌與其背後的脈絡。讓同學從不同的研究面向如時代背景、歌曲創作、媒介迴路與社會環境等,認識台灣流行音樂如何從1930年代所積累的「準全球化」養分,開展出當代流行音樂的多樣性,重新認識這片土地帶給我們的聲音。修課學生除了參與上課討論、撰寫課堂心得外,將學習運用課堂所學的理論概念,與當代台灣流行音樂素材(如歌曲、歌詞、影像、表演空間等)對話,提出自己的觀察與分析於期末進行發表。 |
●分週敘述 Weekly Schedule
|
五、考評及成績核算方式 Grading | ||||||||||||||||||||||||
本科目 ☑同意期末退修且不需面談輔導 | ||||||||||||||||||||||||
| ||||||||||||||||||||||||
六、授課教師課業輔導時間和聯絡方式 Office Hours And Contact Info | ||||||||||||||||||||||||
●課業輔導時間 Office Hour 請事先以email與老師約時間 |
||||||||||||||||||||||||
●聯絡方式 Contact Info
|
七、教學助理聯絡方式 TA’s Contact Info | |||||
| |||||
八、建議先修課程 Suggested Prerequisite Course | |||||
九、課程其他要求 Other Requirements | |||||
老師將視同學學習狀況與課程需要調整授課內容。 | |||||
十、學校數位學習平台及教師個人網址 University’s Web Portal And Teacher's Website |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 University’s 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https://tronclass.scu.edu.tw | ||||
教師個人網址 Teacher's Website: | |||||
其他 Others: | |||||
十一、計畫表公布後異動說明 Changes Made After Posting Syllabus | |||||